【20】既然诚意统领格物工夫便能达到圣人的境界,那么诚意工夫就具有统括、涵盖全部工夫的作用,或者说,诚意不仅如前所述赋予了工夫以切要性,使之免于无关身心修养的支离之弊,而且赋予了工夫以整全性,以至于仅凭诚意工夫即可达到成圣的终极目标。
因此,理作为本体依据和动力来源,终究而言,乃是心作为本体依据和动力来源。去了人欲之心,则心自可以发出孝悌忠信仁义等善行。
由此,当门人问阳明立诚尽之矣乎的问题时,他断然回答:立诚尽之矣!【21】诚意不仅使工夫免于支离,更是全功,这也就无怪阳明在《大学古本傍释》序中会说《大学》之要,诚意而已矣了。《王阳明年谱》载阳明龙场所悟的内容为: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阳明对切要性的要求,体现于其对诚意的重视中。【18】着实用意去好善恶恶的诚意,包含了必然将好善恶恶付之行动的强大动力,正是诚意内含的强大动力,使诚意可以统领为善去恶的格物工夫。他认为,格物工夫唯有以诚意为统领来实施,才能避免支离之弊,真正克服私欲对心之本体的遮蔽,从而实现成圣的终极目标。
反对格物的首出性,主张以诚意统领格物,是中年阳明工夫论与朱子学工夫论的根本分歧。当其宁静时,亦只是气宁静,不可以为未发之中。中华文明的仁爱观是超越亲亲之爱的博爱 中华文明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强调天地人和谐的三才之道,尊天亲地和人的固有观念使先民常怀谦卑与敬畏之心,从而创造出利他主义的中国文化,其中所体现的惠施三才的观念就是仁德。
这些思想无不清楚地表达了心怀仁德者的做人准则。心怀诚信的仁德是为人的根本 何以为人?这是中国文化的根本问题,也是传统文明理论所阐释的核心问题。对关心中国当下和未来发展的中外人士而言,深入理解中华文明的独特精神特质,有助于更好读懂中国国情与发展道路。大自然予人以仁惠,地载万物,天垂象,先民取材于地,取法于天,一切用度无不来源于天地的馈赠。
仁所强调的彼此不分的亲爱意义十分清晰。仁爱不是无原则的泛爱,也不是东郭先生认贼作父的糊涂之爱,否则只能是迂腐。
仁与恩的联系也十分密切。中华文明中,礼与德为一事之两面,德为内化之礼,礼为外化之德。西周金文的仁字,其从女从二,而二字并不是数字,其写法更像是一个重文符号。《说文解字》云:儿,仁人也。
儒家哲学提倡节欲,荀子提出养欲,它的意思并不是把人的欲望培养多多,而是要将人欲调整到一个合理范围。事兴一利,必生一弊,如何趋利避害是现代文明社会必须深思的问题。《说文解字》对仁字的解释是:仁,亲也。据此思考,凡可产生巨量垃圾的生产形式,都与中华文明的仁爱观深相背离。
显然,节约而不浪费,实际就是仁爱的具体表现,这些思想非常朴素。(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历史研究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进入专题: 仁爱观 中华文明 。
古人以为,自然资源是有限的,人类生产的食货之物也很有限,不能无度挥霍。自然之仁,正指引今天的中国坚持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可持续发展之路。
据《礼记·郊特牲》的记载,报恩的对象有神农、后稷、百种、田间的农官、农官在田头安身的窝棚、猫虎、堤坝和水渠。因此,信作为仁爱的基础非常重要。至于道家哲学,则更主张去欲。人有饮食之需,禽兽也有,人有繁衍之性,禽兽也有,那么人与禽兽的区分标准到底是什么?先贤最终确立的为人标准并不是物化的,而重在以道德修心,这既体现了成人之道,也形成了中华文明的基础。人字的另一种写法作儿。实际上,中国古代先贤至少在距今八千年前就已在思考何以为人这个根本问题。
所以仁字从二,意在表现彼此。仁是理解中华文明的关键词之一。
在漫长的历史延续中,中华传统的仁爱观,深刻影响了中国人对自身与他人、社会、自然和世界关系的认知,其中的智慧可被当今社会所借鉴。传统仁爱观的要义在于恭俭庄敬,所以奢靡不是仁爱,暴殄天物更不是仁爱。
大自然给与人类材用,体现着天地之仁。这种以道德作为为人准则的观念,至今仍为中国人所传承。
很明显,乱的根源在于人们不断增长的欲望,因此需要对人欲加以节制,这就是礼。礼以节人,所以先贤制礼教人,目的在于节制人的欲望。这种仁爱,由己身之外的人与人,推及人与社会、自然的关系,其思考完美地建立了中华文明的仁爱观。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这种事无巨细的感恩,体现的就是古人所说的仁至义尽。仁字本即从女字而重之,恰恰暗喻了仁所具有的超越血缘同姓的博爱。
因此,中国文化从来都反对纵欲,纵欲则不仁。中华文明的仁爱观并非狭义的血亲之爱、夫妻之爱,而是超越亲亲之爱的博爱,即所谓孝之施,爱天下之民(战国楚竹书《唐虞之道》)。
《论语·学而》引孔子曰:节用而爱人。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
老子认为: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荀子人能群的命题,接触到人的社会性,是先秦人性学说中的最高成就。刘老师的学术渊源主要是中国思想史研究的侯外庐学派。进修结束后,他继续研读徐中舒先生的《先秦史论稿》和《徐中舒史学论著辑存》等重要著作,同时钻研侯外庐先生的著作,特别是《中国古代社会史论》和《中国思想通史》第1卷。
毋庸置疑,刘老师的学术研究立足侯外庐学派,也吸收了王国维、徐中舒等学术大家的学术研究范式和研究方法,这就是他的学术渊源。其二,从学术内容侧重看,诸子各学派学术内容侧重不同,成就所在不同。
当今学界对公孙龙的评价仍然存在很大分歧。他指出:中国古代社会经济、政治环境下的中国古代宗教,不可避免地有着不同于西方古代宗教的特点。
在三代以前古史传说时代,禅让曾是真实的历史事实。所以诸子各派学说都有价值,都值得研究。